【商界心声】中美角力无碍「香港製造」拓前路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5月13日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 叶中贤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香港工业发展蓬勃,由传统的塑胶製品、纺织成衣,到食品中成药、电子产品等,凭着数代工业家的努力,用价廉物美的产品、诚恳务实的服务态度,为「香港製造」打下金漆招牌,直至今天仍然是信心的保证。然而,随着中美关係恶化,「香港製造」亦被捲入政治漩涡之中。美国政府要求香港製造的商品必须贴上「中国製造」标籤,令一直沿用的多边贸易制度规则陷入混乱,世贸将成立专家组解决相关争端。不少港商开始忧虑「香港製造」将会逐渐消失,港商与美国的贸易活动亦可能受到重创。

「香港製造」一词本来源自一纸原产地标籤,但随着港资工业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消费者早已开始对「香港製造」重新解读。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港资厂商将劳动密集的生产线北移,香港则作为总部,专责研发设计、行政及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活动。此类生产服务在香港仍然十分活跃,统筹港商在境外生产。这些港资厂商生产的优质工业产品,即使再没有「香港製造」标籤,却秉承「香港製造」的信誉和口碑,「香港製造」早已不再是一纸产地标籤。

事实上,港资厂商从未停下升级转型的步伐。工总2020年的调查显示,希望加强科技研发、加强产品设计和建立品牌的港资厂商比例,比起2015年大幅增加,可见港资厂商自强不息、创新求进,为「香港製造」品牌注入源源生命力和竞争力。

积极开拓新兴巿场

另一方面,中美关係和疫情对港商与美国的贸易往来带来不少障碍,故港资厂商早已积极筹谋开拓新兴巿场。据工总研究显示,以欧美巿场为主的厂商中有75%营业额减少,而以内地巿场为主的只有44%营业额减少,可见内地巿场较具韧性;超过一半原以欧美巿场为主的厂商指会配合中国双循环经济策略拓展内销,近三成会开拓东盟巿场。

据政府统计,香港与内地及东盟国家在2019年的商品贸易额高达6万亿港元,佔本港贸易总额的七成;香港与东盟国家的商品贸易总额在近5年更录得每年平均5.4%的升幅。而且,以更改来源地标籤实施后的2020年12月为例,本港对美国整体出口货值比2019年同月份稍升3.2%;但对内地、台湾、越南、韩国等地区则见双位数百分比的升幅。港资厂商扩展欧美以外新兴巿场的趋势可见相当明显。

随着「香港製造」超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比起以前的「Made in Hong Kong」,现在将港资产品称为「Made by Hong Kong」更为贴切。工总全力支持特区政府採取行动,解决美国与香港的来源地标籤争端,但事件关乎国际关係、政治角力等因素,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方能平息。可是,对港资厂商而言,「香港製造」的产地标籤并非一切,业界透过升级转型、拓展巿场等,在複杂的环球政经环境下努力逆流而上,续将「香港製造」品牌发扬光大。

上一篇:【长话短说】修复受损政体 推实际惠民措施
下一篇:【建评】做好「单向通关」配套安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