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大湾区发展持续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12月18日


  作者:淩昆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确定了三大类16项惠港政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香港与内地融合。两地融合在当前本港动乱期间更有更大更多的意义,影响为何值得探讨。

  惠港政策推动两地融合

  三大类政策中首类是惠市民七项,进一步方便北上港人的置业、子女教育及金融服务等。次类是扶业界六项惠及本港法律、建筑、保险、发债等行业北上营运。第三类是强创科三项以方便两地创科合作,主要是加强对「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支持,和方便两地的科研合作。

  三大类涵盖多个方面,都是具体及有针对性的实质行动,继续了大湾区计划推出的促融合政策大趋势。在中央引领下,两地正逐步深化、广化及完善融合政策,尤其是广东方面不断完善港人北上居住、就业、就学的方便化,和扩大创业经营的市场开放。在16项后肯定还会有更多政策陆续出台,在酝酿中的成熟一批便推行一批。融合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可先易后难按部就班进行,经不断累积而竟于成。

  大湾区建设计划担负为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与发展开路的重任,也成了推动民族复兴的长远战略的主要力点之一。在此大前提下,促进大湾区内特别是广东所属地区与港澳特区的融合,便成了重要目标之一。这既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内潜力,也是为了「一国两制」的实践开拓更多空间和探索新路,因此从大湾区计划推行伊始,促融合便是个重要课题。

  今年来大湾区建设受到预计之外的两大因素影响:中美贸易战及年中开始的香港动乱。香港受到的冲击尤大,包括:一、香港经济受挫日深步入衰退,旅游、零售、外贸转口及相关行业更首当其冲。二、两地交流大减。内地访客急挫乃主要问题,但新问题陆续涌现:首先中资机构受冲击自必影响投资、商务交流,其次大学「沦陷」内地师生要急走深圳避难,将打击招生及学术交流。三、香港中介地位下降。动乱影响两地交往及营商环境,自必冲击本港的国际中心及内地开放中介角色。

  中美贸战亦已影响本港作为两国间的转口及商贸枢纽功能。更麻烦者是美国还将香港动乱事件与中美贸易谈判挂钩,就此特朗普及其他高官已明确表态,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进一步打击本港的中介功能。

  北上增加 南下减少

  以上是较明显的影响,从长远看还有更危险和暂时较隐蔽的问题。

  动乱暴露了本港前所未见的严重缺陷,令港内外人士难以恢复信心。一是港府应变能力脆弱,竟连基本交通设施及企业、个人的财产、生命安全都保不住,管治基础开始动摇。二是正如伍淑清女士所言:香港已失去两代年轻人(有友人更指不止两代)。未来栋樑未立先坏,香港如何会有前途?许多年轻人实际上已是不可僱用(unemployable)者。

  迹象显示,外资及外面人才已不想来港,随后港资、港人也要离港,在这新形势下,大湾区建设仍将继续向前,但会出现一些结构性调整:一、更多港人港企北上找出路。北上会有更好的工作、学习、居住及创业环境,而方便港人港企的政策将更充分发挥作用。两地融合将见到北上增加南下减少的新状况。二、两地服务贸易形态转换。按世贸分类服务贸易的进行,有消费者往供应地,和供应者到消费者所在地两大类。过去自由行推动了更多内地人来港作服务消费,但今后将转向香港业界北上提供服务。例子之一是本港大学「沦陷」将导致内地师生在大湾区的内地分校上课及创科,形成分校扩容主校收缩的新格局。三、大湾区不能再以香港为龙头及过分依赖香港作中介。事实上广东及澳门均正借助吸引香港的资金及人才来提供金融、工商支援及其他高端服务,各自贸区(如前海等)都在这方面发力。四、中央应会更重视在大湾区广东部分划出「飞地」,供香港资金、人才及企业拓展创科及各种高端服务。

  以上各项将保证大湾区发展持续,但其中的香港则有走向空洞化、边缘化之险。显然,对「止暴」应有更大紧迫感。

上一篇:人口老化加剧贫穷率
下一篇:习主席释出三个重要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