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聚焦民生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10月28日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昨天公布的施政报告,推出包括增加综援家庭租金津贴、增设过渡性房屋,以及放宽按揭上限等措施在内的逾220项新措施,期望在缓解暴乱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帮助市民解决房屋这个「老大难」的民生问题。

增过渡屋助中产上车

施政报告指出,目前房屋问题是香港社会最严峻的民生问题,亦是部分民怨的根源,因此今年的施政报告推出了多项针对基层人士的房屋政策,务求在短、中、长期增加房屋及土地供应,满足市民置业的需求。其中,报告提出将大幅增加过渡性房屋项目,预计未来3年提供10000个单位,纾缓居住环境恶劣和长时间轮候公屋家庭的租金压力;同时,政府亦会将预留的建设过渡性房屋费用,由早前公布的20亿元增至50亿元。

笔者认为,这项措施不但可减轻轮候公屋家庭的租金压力,亦可帮助基层家庭累积财富。现时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4年,期间基层家庭的财富往往被高昂的租金蚕食,若政府在短期内增加过渡性房屋数量,并为基层家庭提供相应的津贴,则能帮助他们累积财富,改善生活。此外,去年的施政报告中亦提及,可研究通过改装整幢工厦为过渡性房屋,增加房屋数量。当时已有研究显示,全港约有逾100幢市区工厦符合改装条件,若提供政策上的便利,预计短期内可大幅增加过渡性房屋的供应数量。

另一方面,施政报告亦提出放宽首次置业按揭上限,首次置业人士申请最高九成按揭贷款楼价上限将由现时的4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而可申请最高八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则由6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后者可包括自用楼和换楼按揭。预料这项政策可协助有稳定收入,但暂时未能支付首期的中产及专业人士置业。事实上,近年本港楼价升幅以倍数计,400万元以下的单位近乎绝,相信放宽按揭成数后,不但可令楼价上限更贴近现实的楼市水平,亦可以协助有需要的市民解决首期的问题。

收三类私地增供应

为确保长期且稳定的土地供应,施政报告中突破过往思维,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未来将会收回三类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营房屋(包括公屋、「绿置居」、居屋)及「首置」和相关设施发展。

三类私人土地包括﹕第一类是可能具发展潜力,但未纳入新发展区或其他发展项目,大部分属私人拥有的新界棕地;第二类是各区法定分区计划大纲图上已规划作高密度房屋发展,但仍未有发展计划,而又适合作公营房屋发展的私人土地;第三类是适合作高密度房屋发展的茶果岭村、牛池湾村和竹园联合村寮屋区的私人土地。目前已知会收回的私人土地约700公顷,预计其中400多公顷会在未来5年收回,远多于过去5年收回的20公顷土地。以往政府在收回私人土地时可使用的手段不多,且有不少限制,因此在过去5年仅能收回20公顷。现时可运用《收回土地条例》,相信在收回私人地时可以事半功倍。

此外,有鑒于香港经济受暴乱影响而面对极大的下行压力,特首在施政报告中指,政府除了会尽快落实在过去两个月宣布的一系列支援中小型企业的措施外,亦会向「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BUD专项基金」)和「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分别注资20亿元和10亿元。其中「BUD专项基金」的内地计划和自贸协定计划下每家企业的资助上限将分别倍增至200万元。

笔者认为,这项政策虽可帮助部分中小企业渡过困境,惟注资金额及支援力度似乎仍有提升的空间。要知道,现时香港约有34万家中小企业,所僱用员工总人数约佔香港除公务员外总就业人数的45%。然而,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由于没有大量现金流和对沖手段,抗逆能力较差,苦撑两、三季后社会环境如仍未有改善,周转不来,便会考虑裁员或结业。所以,政府未来还须因应局势的转变,进一步加强支援中小企业的力度,及时推出协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措施,否则若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随时可能影响到成千上万家庭的生计,造成民怨上升。

施政报告聚焦民生
施政报告聚焦民生
上一篇:传媒查阅选民登记册问题多
下一篇:长期部署止暴制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