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中糟饦子的制作过程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编辑:朱集社 2023年09月10日

我们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饮食文化早在夏、商、周就开始了,迄今已有2800多年,饮食文化是中华大地孕育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民间发明了许多食品,但具体发明了多少种、更无法确切知道发明人的名字。比如夏禹时期水稻的种植、酒的酿造;商朝时期已出现了五谷、五畜,烧烤和酿酒,并使用青铜器作氽、炸、煎、炒等烹饪等行为;所谓周朝的“八珍”是帝王美食的典范之一。(即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群、捣珍、渍、熬、肝膋;)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我国进入太平盛世,饮食文化更加得到大的发展。食物品种多,烹饪技术高,山珍海味、奇肴异馔已勿庸细言。

至于我今天说的糟饦子,是做馒头不可缺少的配料之一。

而馒头,又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有223年的历史。也就是公元223年(建兴三年)9月,诸葛亮为扩充蜀国势力,亲率大军南征擒孟获,在引军返回成都途中行至泸水,但见上空阴霾密布,江水汹涌异常。眼看大军被阻隔江岸,诸葛亮十分焦急,当即询问孟获,孟获告知:“此水有猖神作祸,经常兴妖作怪,常致舟翻人亡,水中瘴气过重,且含有毒物质,触水致死者颇多。”孟获还告诉诸葛亮:“可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用黑牛、白羊各一头祭之,自然风平浪息。”但诸葛亮不愿随意杀人,熟思良久,想出一计,遂命随军行厨宰杀牛马,剁肉为泥,包在白面团中,做成人头形状的大馍,投掷水中,以祭鬼神。次日天明,果然云开雾散,江水平和,蜀军安然渡过泸水。

从此以后就有了馒头之说,在民间为了纪念此事,开始进行改进馒头的制作方法,延续至今。在改进过程中,为了馒头酥软、味道喷香可口,就想法发酵面粉,经过长期的制作经验,研制出一种专门发酵面粉的糟子--糟饦子。

对糟饦子的制作,我进行了调查采访。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三其村,有家魏氏人家,早在解放前就是专门制作糟饦子,他们家的大部分成员都会做。尤其他们家的三姐叫魏玉梅,配料精准,她制作的糟饦发酵快、味道鲜美独特,用她制作的糟饦子做出的馍馍酥软清香。整个西宁的大街小巷的馍馍铺全部订的是她家的糟饦子。后来,三寸金莲的她出嫁到大通县黄家寨镇的黄西一村文姓家,在婆家她一直坚持制作,70年代初因病去世,之后就由她的儿媳妇朱集娥传承下来,在她们村子里上了年纪的邻居以及亲朋好友家都用她的糟饦子。这门文化遗产虽然已经不为人知,但在朱集娥延用下,始终没有遗失。

美食文化中糟饦子的制作过程

糟饦一般制作时间为夏季的六月六或七月七,(据朱集娥介绍:“六月六是一个吉祥日,这天制作的糟饦不发霉,除了这天,就到七月七。)因为这个季节百花盛开,以便采集带有香气的花种,如:芍药、玫瑰、大豆花、香豆叶、还有山里生长的一种白色管状花“蜜罐罐”、粉红色管状花“甜蜜蜜”、洋芋花、芫荽等七八种新鲜花。然后把花瓣摘下来,放入比较大的容器里,按制作的多少、容器的大小,倒上凉开水浸泡,使花瓣的香味完全融入水中为止,再把浸泡发白的花瓣打捞出来,把水过滤一边;拿出七八个头一年的糟饦用锤子砸沫,放入过滤好的水中浸泡十多分钟,再放入麸皮(麸皮的多少取决于制作的多少而定)、花椒粉、蜂蜜、甘草粉、(甘草主要起解毒作用)、香豆粉、白砂糖、红糖、(白砂糖为阴,红糖为阳,叫阴阳搭配。)少许料酒,搅拌均匀后,放置四五分钟,就开始用双手捏成鸡蛋大小的团子,放到平板上晾晒,八成干时,用线绳子穿起来,继续晒干,以便存放。

这样就算制作完成。

美食文化中糟饦子的制作过程

上一篇:灵韵圣山革命老区 民心聚梵音出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