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公私营合作促解房屋难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7月30日



今日时报评论员 赵燕玲

昨日,港府再次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106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积约4.8公顷,用于发展元朗朗边公营房屋,预计建成后可提供12000个公屋单位,首批住户可于2025年入住。在香港房屋严重供不应求的当下,市民乐见港府果断拓地,展现解决房屋难题的担当和决心。

事实上,今年以来,港府已多次动用《收回土地条例》,主动收回许多闲置用地,特别是多幅私人土地来作公屋用途。今年5月,政府宣布收回3幅位于粉岭及元朗的私人土地,合共1.2公顷,预计合共可提供约1600个公屋单位;7月22日,地政总署再根据「条例」收回位于将军澳的两幅私人土地,建成后将可提供5840个公屋单位。《收回土地条例》被称为港府的「尚方宝剑」,近段时间,港府主动频繁且敢于动用此条例积极拓地,特别是私人土地,足见政府确实想从根源上化解香港房困。

香港房屋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供应不足,而要加大土地供应,除了依靠政府发展公共用地、郊野公园边陲、或者大面积填海等,亦必须积极发挥市场和发展商的力量。公私营合作是快速提升拓地建屋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一,本港现存有大量私人土地,包括各大发展商持有的逾千公顷土地、逾2400公顷祖堂地、棕地、闲置农地等,如果能有效发展释放这些私人土地的潜力,将大大缓解香港现时面临的巨大土地缺口压力;其二,相比于花费数十年时间来填海、拓展郊野公园边陲等,私人土地可以快速得到开发使用,大大缩短前期造地的时间,令市民可以更快上楼,毕竟香港公屋轮候时间已延长至5.8年,市民再也耗不起了。

其二,公私营合作亦可大大节省政府拓地建屋的成本和资源。比如特首林郑月娥提出《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上周接获了首宗申请,地产发展商申请与政府合作发展位于大埔露辉路及汀角路的3.2公顷土地,政府提升该区基建设施,地产发展商可提供土地及建屋;建成后,该区公营房屋比例至少达到七成,私人屋苑亦可享受政府基建提升便利,可谓一举两得。再如,今届政府推出的「港人首置上车盘」亦可採取公私营合作模式,纳入私人发展商,争取加快推出更多类似项目。

过往,市民对于公私营合作拓地建屋大多抱有「官商勾结」的负面观感和猜测,但其实纵观香港历史,亦有不少公私营合作的成功项目,比如鲗鱼涌康山花园、屯门置乐花园、九龙湾丽晶花园、沙田第一城及太古城等。公私营合作是一个有效快速拓地建屋的方法,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用好。针对市民的顾虑,就应该建立起独立运营合作的机构机制,确保发展过程最大程度透明化和信息公开化;其次,政府亦应该在合作过程中,始终掌握土地房屋发展的主导规划权,确保公营房屋所佔比例不应该低于最初提出的七成以上。

多管齐下,多举并措,积极觅地建屋才是解香港房困的最根本措施。希望港府未来有更多收地措施,也希望有更多私人发展商与政府一起合力拓地建屋。

上一篇:【商报时评】绝不允许纵容美化暴力
下一篇:【商报时评】国际商界对港投下信心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