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各界需适应配合疫下新常态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10月11日

第三波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政府已为第四波疫情,甚至疫情常态化做好筹谋。食卫局局长陈肇始昨表示,政府当前工作重点,并非彻底消灭病毒或达致持久零感染个案,防控和管理疫情工作须纳入社会日常运作新常态,最重要是避免社区大爆发和大型群组感染。的确,疫情肆虐全球,要求香港独善其身绝对不切实际,这是大家必须认清和接受的无奈现实。故此,政府提早着手,从六个方面通盘制订疫下新常态对应策略,实乃具前瞻性和负责任的表现;对此,全港各界必须适应及配合相关措施,齐心将疫情对港影响降至最低。

观察政府六个方面防控措施,可看到张弛有度的策略和原则。

作为防控第一关卡的口岸措施,众所周知不可能全面封关,旅游业不可能长期承受「零旅客」。所以,正如政府定调,口岸防控的答案并非封关而在管制,重在慎防病毒窜入香港社区。于此基础上,「健康码」一方面有助纾缓旅业困境,另方面又确保了入境者不带病毒,实看不到存在什幺风险或反对理由。事实上,不仅内地,全球各地都渐明白「健康码」的重要性 「旅游气泡」在欧洲之所以酿成新一轮疫情,问题正在只重宏观忽视微观,仅以地方而非个人为单位,误以为一个地方的疫情温和,就可无条件容许该地旅客入境;「健康码」是结成「旅游气泡」的必须配套,以策万全的关键是要求入境旅客预先提交检测阴性证明。近日,日本便容许了新加坡旅客藉此短期旅行,类似做法诚可複製到香港跟其他各地的跨境管制。

刚完成的普及社区检测,虽顺利直接和间接识别出42名确诊病患,惟按推算仍意味仍有几十至百余名隐形患者;所以,由检测、追蹤、隔离,到维持社交距离等本地防控关卡,新常态下仍须不断完善优化。因应检测能力提高,当局昨决定针对高风险群组进行恒常化检测,从而尽快识别和切断日后可能出现的传播链。检疫设施方面,随当局陆续建成多个检疫中心,至年底将有逾4000个单位供应,加上租用酒店的官商合作已经成熟,相信亦够应付未来需要。至于限聚令措施,则始终不能放得太宽,否则疫情容易一发不可收拾,并会大增追蹤接触者的难度。

作为走出疫情的终极手段,政府已加入全球争购疫苗的行列,宣布在世卫牵头的机制下即将预购足够35%人口的剂量,另外亦将预购最少两款不同疫苗,订出採购量为全港人口两倍以上亦可能超过1600万剂的目标。相关做法无疑实事求是,始终疫苗研发成功率不是100%,不同疫苗效能亦总有差异,故由实质付运量到期、费用等等都恐不同,这是全球疫苗预订都要面对的困难;对此抽秤诘难既是于事无益,更路人皆知是为反而反政治操作。

有鑒疫情常态化概难避免,防控措施亦必须因应常态化。第三波疫情现在趋于缓和,政府可趁此机会增强应对能力,为下一波疫情作準备,打一场「持久战」。另方面,市民及全港各界亦应适应防疫新常态,配合做好疫情风险管理,以尽快走出「疫境」,让香港经济社会复常。(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哲)

上一篇:【商报时评】弘扬家国情怀 建好香港家园
下一篇:【商报时评】切实抓紧做好健康码準备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