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创新大胆显承担 突破房困解难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10月28日


【商报时评】创新大胆显承担 突破房困解难题

资料图片

今日时报评论员 李明生

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是房屋政策,特首林郑月娥共提出十项短、中期支援措施,长远土地供应方面更有全新大动作,当局且订立一个清晰目标:要让每一个港人及其家人,不再需要为住屋问题煞费思量,都将可在香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见,林郑没有逃避老大难的房屋问题,兼以创新大胆的思维突破困局,这无疑体现了她「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及解决市民住屋困难的决心。

最突破的土地供应大招乃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将收回的私人土地发展为百分百的公营房屋,连同刚动工及将上马的项目,已知会收回的土地共约700公顷,面积之巨相当于35个维园或2.5个葵涌货柜码头。毫无疑问,收回土地可以大量增加房屋用地,而且都是现成土地不用由零打造;相对地,最大风险则主要来自司法覆核,及如何重置土地上的原有居民及作业。这招堪称高回报、高风险,但只要有效处理风险就可发挥最大效益。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昨透露,箇中关键在于确立收回的土地是涉公共用途,换言之,施政报告已表明土地百分百回馈市民,相信风险可减至最低。过去,当局便引用过条例来兴建公屋和居屋,成功次数且超过十次。当然,增加土地供应还须多管齐下,「明日大屿愿景」便为另一大增土地的大招;报告新招尚有落实「土地共用先导计划」,该计划进一步为私人土地持有人增闢途径,条件是须有最少七成楼面面积拨作政府的公营房屋或首置盘,此外还要负责项目的基建和其他社区设施,即以双赢方式,务求使闲置土地效益最大化。

供给侧发力同时,新房策还从需求侧入手,既要确保公营房屋目标家庭「供得起、买得起」,针对房屋安全网以外人士,则会纾减其住屋开支及降低上车门槛。大增过渡性房屋、增加综援内的租金津贴、加快出售「租置计划」单位等,皆有助纾缓基层市民的住屋困难,至于协助首置人士把最高九成按揭的楼价上限由400万元提高至800万元,则有利小康中产满足上车需求。协助更多市民上车,难免会对楼价带来刺激作用,倘日后楼价回落则会加剧负资产风险,故新措很快惹来一些极端的批评。不过,有两点须留意:一,新措旨在提高市民上车弹性,有需要人士可以更少首期成功置业,惟自由度大了却不等于逼人上车,运房局局长陈帆昨便提醒,市民应否入市须量力。二,门槛降低下的新受惠对象,仅限楼价介乎400万至800万元的潜在买家,即供楼压力测试下月入介乎4.5万元至6万元的未上车家庭;按最新统计显示,符合相关入息水平的家庭共约25.7万户,只佔全部家庭10%,而考虑到当中未曾置业兼打算置业者,数字则料更低。所以,要说新措将带动新轮牛市,恐嫌夸张。

一如过往,每逢新房策出台,总会伴随着种种指责。报告发表后,本地地产股虽涨,但地产分类指数其实仅升3%,升幅难以言多。始终,任何政策多少总涉利益分配,只要做好防範利益输送等把关工作,确保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加之收回土地与土地共享的双管齐下,在市民享受到房屋果实的基础上又何乐而不为?

【商报时评】创新大胆显承担 突破房困解难题
【商报时评】创新大胆显承担 突破房困解难题
上一篇:【商报时评】恢复秩序 共建家园
下一篇:【商报时评】暴力不止 香港经济无从脱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