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除了消费还能不能谈点别的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6年11月30日

一年一度的 双十一 网购狂欢节刚刚落幕。毫无意外,往年的消费记录再一次被打破。这些数据不但震惊了我们这些身在中国的消费者和观察者,也让外国的 小伙伴 们惊歎不已。不但欧美主流媒体纷纷关注并分析 双十一 带来的狂热消费现象,就连在中国生活的外国朋友也不自觉地陷入了这场全民消费的汪洋。
一位我熟识的非洲朋友在北京某大学读书,他即表示自己饱含热情地参与到了 双十一 的购物狂欢之中。在他看来,这种强大的全民运动,无论是基于消费还是其他什幺理由,都是让这个国家保持活力的原因。 我喜欢待在中国,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这裏很热闹。 无独有偶的是,一位我教过的学生,现在美国深造,在微信上表示她十分怀念 双十一 的氛围, 不在于究竟买了什幺东西、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情感上的联系。
我本人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网购爱好者,所以 双十一 对我而言也不过是平淡无奇的一天而已。但我的确可以感受到在这一天的前后,身边的人似乎陡然对生活增添了许多的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多的人打心眼裏相信消费正在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我在瑞士生活的时候,感觉世界挺清净,那裏虽然科技发达、人民富庶,但线上消费也从未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大家在一起经常讨论最近在读什幺书、看了什幺画展,基本没人讨论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当然,也不是说这种方式就对,但不跟物质消费捆绑太深,生活往往就没那幺累。我那些瑞士朋友始终很难想象一天网购1200亿是个怎样的概念。如今,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世界上其他地方区分开来的,仿佛不再是文化或其他什幺,而是日益便捷和狂热的消费行为。
我对消费没偏见,但消费成了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标签,却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实际上,如果我们十分仔细地对当下中国人的共同生活方式做一番审视,恐怕已经很难挖掘出其他有曆史与文化意涵的元素了。反而,无须曆史与文化背景的、去时空化的消费,却越来越成为集体记忆的观念、行为和谈资。我不禁想起一位朋友对我发的牢骚:如今,无论与人谈论什幺话题,不出三句总是会 拐 到房价、股票和网购上去。这其中的可歎之处在于,这些话题未必就是人们生活的重心,但离开了它们,人们便会手足无措,不知还能说些什幺。
一个无法谈论志趣和思想的文化是很难令人尊重的,而我们的文化便正缓缓向基于消费关系的虚无主义方向滑落。在 双十一 营造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消费神话之下,其实潜藏着很多冷而残酷的现实。
上一篇:“摆渡车险撞飞机”事件,谁说了假话
下一篇:消除奇葩证明,不妨从继承开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