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爱和愤怒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6年12月07日

事情进入大众视野还不到一周,罗尔事件的真相似乎就已经被扒的清清楚楚。可以说,引发罗尔事件的前因后果,已经在网络、媒体、网民和官方机构持续的关注下,一点一点被拼凑出了基本全貌。在事情的真相已经基本清晰的情况下,接下来如何看待罗尔及这其中的民间慈善 是蓄意诈骗、蒙蔽公众,还是事件发酵导致爱心变质,贪心胜过了爱心,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 就更多是基于每个人不同的道德评价了。

围观就是力量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最大作用,是将松散的个体连接到了一起,从而能够形成更大的集体关注力 所谓「围观就是力量」。是次罗尔事件,能够在短短几天通过微信「打赏」汇聚起超过两百万的善款,就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但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同样打破了特定的人对信息的垄断,将千万颗拥有思考能力的大脑连接了起来。试想,如果此次罗尔事件的发声渠道只有罗尔一人,那幺公众若想获知其背后的运作,罗尔本人的资料背景等信息,就只能依靠权威机构和媒体的调查。如此,罗尔事件肯定不会发生一天内出现反转的戏剧性效果。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意义不仅在于这张网络,更在于网络背后连接的「集体智慧」与「集体真相」。

于是,我不得不想到聂树斌,一个连生的机会都没有获得的年轻人。在被执行死刑之后的21年,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改判聂树斌无罪。对于他的父母来说,这个过程却等待了7890天。尤其荒谬的是,在7890天之后,当初的案件真相如今却更加的扑朔迷离。多幺希望聂树斌能够活在这个时代,看看罗尔的窘境,告诉他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了一种叫做互联网的东西。一件并不复杂的事件真相,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以任何人都难以想预料的速度被公之于众。我们甚至可以乐观的打包票说,如果聂树斌的冤案放在今天,他的命运或许不会像当初那样难以挽回。

但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太过高看互联网的力量。曾经轰动一时的雷洋案,一度让网络上沸反盈天,似乎让我们以为正在接近真相,但是在刻意的消息封锁之下,雷洋案的真相,却有离我们愈发遥远的趋势。11月29日,北京市检察机关对5名雷洋案涉案警员提起公诉。但在焦点早已转移的今天,似乎已少有人再想起那个疑点重重的雷洋之死了。说实在话,互联网或许壮大了我们的力量,却也放大了我们喜新厌旧、追求新奇的缺点。面对层出不穷的热点,人们的聚焦也在不断的转移,游离,甚至选择性的忽略。

一人幸运难掩众人无助

所以,在罗尔遭受千夫所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罗一笑所遭受的病痛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连聂树斌也是幸运的。若不是他父母亲坚持不懈的上诉,若不是「真凶」王书金的落网和意外的认罪,若不是部分良知媒体锲而不舍的跟踪和报道,他的名字或许不会像今日这样家喻户晓。他的父母或许也仍会混迹在在京郊上访村中,和千千万万疑似的冤案一起默默无闻。

因此,也请原谅我并不在乎罗尔,也很难对罗一笑小朋友有过分的同情。即使仅从病痛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获得的大量关注、资源和帮助,都属于全中国的病患中,那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2015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人左右,其中一半是儿童,超过75%的患儿来自农村,年收入不足3万元。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承的起医药费无疑是奢望,甚至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看病,已经可以视作命运给予的机会了。可以说,绝大部分这些患病儿童,仍未得到应有的聚焦与帮助。当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放肆的使用着我们的爱和愤怒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当想一想,我们当初又是为何爱和愤怒?

上一篇:腾讯之伤 脸书之短
下一篇:一年违章238次还能上路?

分享到